180燃料油生產廠家-從輝煌到落寞經過了從2001年我國正式放開燃料油價格,到2004年取消燃料油進口配額、實行進口自動許可證,我國燃料油市場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接軌。于是,上海期貨交易所的180燃料油期貨在2004年應運而生。上市初期表現平穩,經過了3年多的穩定運行逐漸得到市場認可,并于2008年迎來大爆發,月底成量高時超過2000萬手,量占比超過13%,一度成為商品期貨市場明星的品種。但好景不長,隨著市場交易規則的變化,燃料油期貨量開始大幅下降,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費稅的不斷上調,導致燃料油消費稅的占比過大,傳統的基本面影響供需的因素被弱化,期貨市場功能被弱化;另一方面,在2011年交易所將合約標的由電廠用燃料油改為內貿船用燃料油后,品質較為混亂,市場參與度也逐漸降低。燃料油期貨走下神壇,從2017年10月份起交易量歸零。
亞洲主要是燃料油大的缺口地區,燃料油每年的產量約為5億噸,3到4億噸是貿易市場上可以流通的。歐美是主要的資源地,據有關咨詢機構預測,2020年亞洲市場將達到7800萬噸的缺口。
從消費量來看,2012年我國的燃料油消費量達到了峰值3878萬噸,2016年我國的消費量是2778萬噸,與2015年基本持平。
從燃料油的進口來源地來看,新加坡在2016年已經超過了委內瑞拉,取得了我國燃料油進口的一位,從新加坡進口353萬噸,位居二的是委內瑞拉,進口281萬噸,第三名是俄羅斯,進口約116萬噸。我國燃料油的進口量每年呈遞減的趨勢,對外依存度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。
燃料油消費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、煉化、工業、電力四個領域, 2012年交通運輸的燃料油消費為40%,交通行業基本上是在船用,到了2016年在船用燃料油已經接近70%。2016年,我國船用燃料油消費約為1651萬噸,相較2015年增長9.34%,保稅船用消費量986萬噸,內貿船用燃料油665萬噸。
消費區域來看,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保稅油消費集中的區域,長三角的港口消費集中,地理優勢比較明顯。中燃、中石化中海、中長燃、中石化舟山、光匯石油均在上海、寧波、舟山以及長江流域展開競爭,對國際船舶加油有較強的吸引力。